【专题】水上大学城:荷兰莱顿运河
文 | 鲁世超 摄影 | 李忠 何锋
莱顿,
自1575年以来就是荷兰的「大学之城」。
四个多世纪以来,
一直是欧洲最著名的科学中心之一。
其最著名的莱顿大学是荷兰最古老的大学,
也是欧洲顶尖大学之一。
同时,
莱顿也是一座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城市,
例如世界著名的荷兰画家伦勃朗,
就是在莱顿出生并接受教育。
莱顿之所以能够成为这样一座科技、文化名城,
与运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莱顿作为据点,
最早建立在老莱茵河和新莱茵河交汇处。
因地理位置重要而成为一座要塞,
公元9世纪至16世纪,
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
此后,
由于运河网络的建设,
莱顿逐渐发展为工贸城市,
纺织业、印刷及出版业开始兴盛,
至17世纪时,
已成为荷兰的第二大城市。
莱顿大学也正是在商贸繁荣的发展阶段中,
得以创立,
为今日的科技之城埋下了种子。
时至今日,
莱顿作为荷兰仅次于阿姆斯特丹的运河城市,
其城市肌理保存完整。
密布的水道及沿河小路,
为慢行交通创造了极佳的「先天条件」,
堪称街区制城市的样板。
国家:荷兰
区位:南荷兰省莱顿市
坐标:52°10'N, 4°29'E
城市人口:约12.5万(2019年)
特色:水上街区制城市的样板
9—16世纪:以河为凭
莱顿始建于公元860年,
在16世纪「八十年战争」中,
莱顿始终作为重要的军事要塞而存在。
城市凭借老莱茵河、
新莱茵河交汇的地理优势而建,
河流走向也随着城墙的棱堡形态而改变,
成为四面环城的护城河。
16—19世纪:以河营生
在战乱减少、相对平稳的时期,
运河的贸易功能开始发力,
莱顿逐渐成为货物的市集和人口的聚集地。
移民的迁入,
推动了纺织工业和印刷出版业的发展,
使莱顿在17世纪成为荷兰的第二大城市。
18世纪以后,
莱顿发展逐渐陷入衰落,
直至1896年,
城区范围才拓展到17世纪的运河之外。
现代:以河闻名
莱顿的运河及其所造就的城市肌理,
现已成为莱顿发展旅游的金字招牌。
运河穿城而过,
沿河分布着大量建于17世纪的古建筑。
正因如此,
坐船巡游运河或租借自行车在河畔骑行观光,
成为来莱顿旅行的必须体验。
1最美「文化遗珠」
莱顿老城内散布着许多17世纪的建筑,
而其中最为重量级的,
当属南部绕城而过的拉彭堡运河沿线,
莱顿大学学院大楼、
荷兰国立考古博物馆、
西博尔德旧居、
日本文化博物馆等文化地标,
均建于拉彭堡运河畔。
绘制运河边古老而庄严建筑物框架的
深绿色和乳白色,
甚至被绘画艺术领域命名为「Rapenburg颜色」。
17世纪,
莱顿大学的神父、教授波利安德也称赞:
「在荷兰的城市中,
莱顿是最美丽的,
在莱顿的所有街道和运河中,
拉彭堡是最美丽的」。
城市即校园
1575年,
战后的莱顿居民,
在减税和建一所大学这两个「恩惠」之间,
选择了建大学,
为日后成为科教中心埋下了种子。
莱顿大学没有围墙也没有校门,
130多座建筑、设施分布在城内的各个角落。
河网纵横的城市肌理,
更是为学校与城市共融创造了便利,
如「毛细血管」般密布的沿河小巷,
连通城内各处。
其中最重要的文化地标,
莱顿大学的学院大楼就建在运河畔,
学生们可十分便捷地通勤。
桥梁即景观
莱顿的运河有28公里长,
运河之上桥梁有88座之多,
拱桥、吊桥式样各异,
桥身往往坡度较平但又能保证船只从桥下穿行。
88座桥梁,
是到莱顿观光旅行的「打卡」项目之一。
其中样式最为独特的当属吊桥,
其支架漆有不同的颜色和图案,
和周围的建筑风格协调统一。
这些密集又不失独特的桥梁景观,
彰显着莱顿运河与城市共融的文化魅力。
2水上公共空间
由于运河肌理的限制,
城市在以「水陆并进」的方式拓展公共空间,
充分利用运河水位的可控性,
将公共空间推到了水上。
例如在玉米桥(Koornbrug)片区,
玉米桥畔,
莱茵河面停泊的船只连成一片,
被开辟为餐饮和聚会场所,
而沿河街面也专门设置了外摆的空间。
但实际上,
始建于1962年的玉米桥,
最初只是个露天拱桥,
随着商贸的发展才成为玉米交易市场。
桥本身也随之发生改变,
1824—25年桥面增加了柱廊和顶子,
如今玉米交易虽已不在,
但商贸功能却通过这些成片连接的船只,
以及商街外摆空间延续下来。
繁华码头
游船码头既是游客的集散地,
也是城市居民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
在运河游船码头岸边,
设置了一个面积很大的喷泉广场,
并配有植物景观和座椅。
广场禁止汽车驶入但允许自行车穿行,
而广场外围则是热闹的临街商铺。
从这里步行几分钟就可到达莱顿最大的商业街:
哈勒姆街,
充分保证了人性化的慢行交通的权利。
3入画「路上」风光
运河城市河网纵横、窄街密路的肌理,
为城市形象展示创造了更多的界面。
所以,
深读莱顿的正确打开方式,
就是沿着这种特殊肌理品味「路上风光」。
乘船和骑行是荷兰旅游官方网站上的推荐方式,
下河乘船可纵览临河主界面的风光,
上岸骑行可深入那些与运河相交的小巷中,
探寻伦勃朗时代的艺术文化气息。
从这个角度说,
运河用肌理塑造了莱顿,
莱顿却用文化成就了运河。
慢行友好示范区
在莱顿,
许多运河旁的小巷车辆无法进入,
为数不多能进入的停车场也很少、收费很高,
因此自行车成为居民最常用的交通方式,
分担率能占到1/3以上。
政府出台的交通法规,
也更注重保障自行车的路权,
多数路段划定自行车专用道,
宽度基本在2米以上。
相对而言,
机动车道所占路面总宽度比例,
相比一般的城市则小了许多。
运河沿线往往增加了亲水平台设计,
方便行人、骑行者驻足与水互动。
这种以自行车主导的慢行交通,
既是现实选择,
亦是美丽风景,
与窄街密路的城市肌理,
可以说是相得益彰。
骑车的烦恼
独特的运河肌理,
也「惯出」莱顿市民骑车有恃无恐的「毛病」:
由于享有路权的保障,
在莱顿街头经常可以看到,
当地人骑在车上打电话、发短信、吃东西,
以及牵手骑车、飙车等「神」操作,
而大街小巷上随意停放的自行车,
似乎也成为莱顿景色中不可缺少的点缀元素。
即便有禁停标志的地方人们往往也毫不在意,
甚至在莱顿的运河水底都躺满了自行车,
以至于政府每年都要清理河道、打捞自行车。
1/6图片工作室出品
推荐阅读
专题系列
探秘系列
打卡系列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图片影像版权归1/6图片工作室所有,引用请注明出处。